基督教起源于 1 世纪的犹太教分支,以信仰耶稣基督为 “救世主”(弥赛亚)为核心,经典为《圣经》(《旧约》+《新约》),后发展为世界性宗教,因教义、教会组织差异,分...
基督教起源于 1 世纪的犹太教分支,以信仰耶稣基督为 “救世主”(弥赛亚)为核心,经典为《圣经》(《旧约》+《新约》),后发展为世界性宗教,因教义、教会组织差异,分化出天主教、东正教、新教三大主流教派。
(一)基督教整体历史脉络
起源与早期传播(1 世纪 —4 世纪):从受迫害到国教
1 世纪中叶,耶稣(约公元前 4 年 — 公元 30/33 年)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,主张 “爱神爱人”“宽恕”“天国近了”,被犹太教部分祭司视为威胁,后被罗马总督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,其门徒宣称耶稣 “复活”“升天”,坚信他是上帝的儿子、预言中的弥赛亚(基督),开始在犹太人与外邦人中传教,形成早期教会(以彼得、保罗为核心,保罗推动基督教向非犹太人传播,奠定 “世界性宗教” 基础)。
早期基督教因拒绝崇拜罗马皇帝,多次遭受罗马帝国迫害(如尼禄、戴克里先时期),但信徒持续增长;313 年,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颁布《米兰敕令》,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;380 年,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《狄奥多西敕令》,将基督教定为国教,标志基督教从 “地下宗教” 成为帝国官方宗教。
教派分化与中世纪发展(5 世纪 —16 世纪):天主教与东正教分裂
罗马帝国 395 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,基督教也逐渐分化:西部教会以罗马为中心,受拉丁文化影响,称 “罗马公教”(天主教),主张 “教皇为教会最高领袖”(彼得为第一任教皇);东部教会以君士坦丁堡(今伊斯坦布尔)为中心,受希腊文化影响,称 “东正教”,主张 “教会集体领导”,拒绝教皇权威。1054 年,东西教会因 “教义争议”(如 “圣灵从父出” 还是 “从父和子出”)与 “权力争夺”,互相开除教籍,史称 “大分裂”(Great Schism),天主教与东正教正式分离,成为基督教两大独立教派。
中世纪(5—15 世纪),天主教在西欧占据主导地位,教会拥有大量土地与财富,教皇权力甚至超越世俗国王(如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),同时推动 “十字军东征”(1096—1291 年,以 “收复圣地耶路撒冷” 为名,多次进攻伊斯兰世界);东正教则在东欧、俄罗斯地区传播,成为拜占庭帝国(东罗马)与俄罗斯的国教,1453 年拜占庭灭亡后,俄罗斯东正教会成为东部教会的核心。
宗教改革与新教兴起(16 世纪至今):基督教三足鼎立
16 世纪,西欧天主教因 “教会腐败”(如出售 “赎罪券”)引发不满,马丁・路德(1517 年)发表《九十五条论纲》,主张 “因信称义”(无需教会中介,直接通过信仰与上帝连接)、“圣经为唯一权威”,揭开 “宗教改革” 序幕,形成 “路德宗”(新教分支);随后加尔文在瑞士推行改革(主张 “预定论”),英国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脱离罗马教廷,建立 “英国国教”(圣公会),新教逐渐分化出路德宗、加尔文宗、圣公会等多个分支,统称 “新教”。至此,基督教形成 “天主教、东正教、新教” 三大教派并立的格局,后随殖民扩张传播到全球,成为世界信徒最多的宗教之一。
(二)主要分支标志性节点
1. 天主教
2. 东正教
3. 新教